|
雷纳·西盖斯
人们常把定音鼓演奏家比喻为乐队中的副指挥,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能在乐队里与指挥相对站立而视,并舞动双臂挥洒激情,创造出极大声势的,唯有定音鼓演奏员。
在交响乐团中担当定音鼓首席的确需要一股豪气,尤其是在柏林爱乐乐团这样一支被世人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著名交响乐团中。而能连续二十年稳坐该团定音鼓首席,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经历啊。参加世界各地每一次重大的音乐盛事、登上世界所有著名音乐殿堂的舞台、演绎从古至今众名家的管弦乐曲、与一切一流指挥对视伫立,这是所有乐队演奏家都无法比拟的,而雷纳·西盖斯——这位伟大的定音鼓演奏家做到了。从卡拉扬到阿巴多,再到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乐团经历了三位巨人的时代,而他们面对的都是雷纳·西盖斯——一位双手擎住鼓槌,把握乐队力度、节奏与和声基础的著名定音鼓演奏家。
翻看近年来出版的音乐影碟,人们会很容易地结识雷纳·西盖斯,许多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和演出都有他的风采。观看他的演奏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的需求,而且也能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因为自信与潇洒永远都伴随着他。
2002年9月8日的夜晚,雷纳·西盖斯的身影出现在“北京打击乐之夜”的舞台上,他当晚演奏的两首乐曲(巴托克的《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和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雷纳·西盖斯与匈牙利女钢琴家谢尔文斯基(Valeria Scervansky)、英国钢琴家卡瓦耶(Ronald Cavaye)和我国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打击乐教师刘刚共同演绎的巴托克最鼎盛时期的作品(它与《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写的音乐》并称双璧)使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极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巴托克于193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是一部开历史先河的作品,因为在此之前很难找到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九种打击乐器的室内乐作品。此外,在这部乐曲中,巴托克也给钢琴注入了打击乐的倾向,并把打击乐器自然而然地写成了占比重较大的乐器。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纯音乐性作品中活用打击乐的极限之作。
乐曲从雷纳·西盖斯精准细致而低沉的滚奏开始,仿佛一下子就赋予了现场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令每一位在场的听者都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以适应乐曲的乐思。当乐曲逐渐展开,铙钹进入后静寂才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节奏,或轻柔或强烈的力度不时交错。由力度所产生的音色差异在西盖斯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定音鼓提供的和声低音总是准确无误,使担当旋律演奏的木琴、钢琴能自由流畅地演奏,而小鼓和大鼓的敲打则强调出乐曲渐进高潮。雷纳·西盖斯与刘刚驾御着九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并加以钢琴酣畅地演奏,演示出打击乐音色与色彩的斑斓。
巴托克音乐中那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特性以及乐曲自身具备的强烈的节奏感,在西盖斯的演奏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渐强渐弱这样简单的演奏法,在西盖斯的处理中也似乎变成了一种具有魔幻的东西,人们会随之或激昂或压抑。听众情绪上的波动与起伏正是音乐家表现音乐所最难求的,因为音乐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震撼听众的心灵。西盖斯做到了,而他做到这一切并没有用很难、很高深的东西来表现,这就更让人钦佩了。简单一击,一个音色上的小变化,都仿佛带来一种新的色彩,使一个原本朴实的舞台充满五光十色的光环。这就是雷纳·西盖斯的朴实演奏观。
在接下来演奏的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而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中,西盖斯则是以其超人的艺术才气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乐迷。不断变化的音高与流畅的旋律都是由四只定音鼓所完成的,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演奏。其实,过去我也曾听过这样的演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过去听定音鼓独奏时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在快速的调音过程中出现不谐和的音。今天人们不必担心,只要静静地去欣赏音乐就可以了,因为演奏的精确与音乐表现的完美是大家听西盖斯演奏的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