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97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理孩子,试试“限时隔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5 12: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限时隔离”在国外是非常常规的惩戒和教育方式。而中国传统中的面壁、关小黑屋也都属于这个范畴。只是父母在使用方式上要讲究技巧。

  聪聪妈妈:上周日,我的同事带儿子来家玩。能有小伙伴一起玩,4岁的儿子很高兴。但是他俩没玩多久,儿子就与2岁的弟弟为一辆赛车玩具在房间里打闹起来。我赶忙前去劝解,但是儿子就是死死地拿着那辆他非常喜爱的玩具车不肯给弟弟玩,还大哭起来。同事见状,只得带着儿子离开了我家,连准备的水果也没有吃。我当时非常生气,就把儿子关进了小房间,让他冷静一会儿。没料到,儿子还真的安静下来了,还总是试图从那房间里跑出来。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左右,我把他放出来,然后跟他讲道理,该如何对待上门的客人……他竟然听得很认真。

  分析:这种方法在国外是个非常通用的非暴力惩罚技巧,称作“限时隔离”。它指的是当宝宝“犯规”时马上被“罚出场”,在父母设定的地点和时间内,停止一切活动、游戏及违规行为,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惩戒和教育的效果。这与中国传统中的面壁、关小黑屋属同一范畴的,只是在使用时要讲究技巧。譬如可以让孩子在餐桌边原地不动,站立3分钟;或是坐进小椅子里,默想5分钟;也可以关进房间,10分钟后才能出来……如果在户外,可以在大树下或者电梯间里静立5分钟。但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1:适合多大孩子

  最好根据孩子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方法。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妈妈可以通过制止和暂时忽略的态度,来变相实施限时隔离。譬如当宝宝打人或咬人的时候,要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停!不许咬人!”然后在几分钟之内故意不理睬他。

  提示:不妨掌握这样的时间标准:孩子几岁,就持续几分钟。如对一个只有3岁左右的孩子,3分钟至5分钟就已足够了。

  问题2:何地实施为好

  选择限时隔离的地点,最好掌握这样的原则,既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执行纪律,同时也不要伤害他的情感。因为父母在对孩子执行限时隔离时,都是他在发脾气的时候,譬如餐厅、客厅等。如果是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选择房间的一角或者楼梯边。当然,也可以把孩子关在卧室里。

  提示:对孩子实行限时隔离时,要考虑孩子的情绪还很激动,所以要确保这个地点是安全的。其次,卧室通常被认为是让孩子感到舒适的地方,也无妨作为“限时”之地。专家认为,只要让孩子离开那个他正在调皮捣蛋的地方即可。

  问题3:孩子不在意咋办

  如果孩子在房间里大笑,并非是他不在意的表现,而只是他的一个小伎俩,他故作镇静企图让父母放弃,父母不必因此而改变方式;如果把孩子关进房间后,他在里面造反。那就给他换个环境,换到一个没有太多捣乱余地的房间里。如果孩子已经3岁多了,那就让他待在那一团混乱里,等到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带他一起收拾,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开始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了。

  提示:对小宝宝而言,限时隔离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停止不被允许的行为,并且控制激烈情绪,即使父母和他在一起,也不要有目光接触;如果孩子已经3岁,父母可以告诉他,必须在房间里独处5分钟,并把房间门锁上。

  问题4:户外如何实施

  如果孩子确实在公共场所里违反了约定的纪律,那么即使当着其他人的面,也应该让他受到应有的惩戒。不过如果有可能,最好还是寻找一些变通的方式,譬如在私家车里,或是在过道等不惹眼的角落里,时间也可以适当缩短。

  提示:通常在众人眼前站1分钟,在孩子感觉中会相当于在家里的10分钟。

  问题5:能否经常使用

  严格地说,只有当孩子做了不能容忍的行为时,才需要动用限时隔离,譬如他的行为已经伤害到别人和他自己。所有的惩戒方式都不能滥用,不然就会无效。

  提示:父母要坚持标准,平静而坚定地执行制定的纪律,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永远需要被禁止的。

  限时隔离的工具:

  计时器: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可以用一个可爱的计时器,让他了解5分钟有多长。

  小椅子:限时隔离并非一定要关进房间,也可以让孩子坐在一把平时不用的椅子上,让他冷静下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7:55 | 只看该作者
小小棋童也有烦恼


一、帮助孩子克服怕输的心理

  要下棋,就会有输赢。输棋的孩子常会害怕比自己强的对手过招,他们会找那些棋力弱的小朋友下。这时父母应告诉他: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小朋友自己也会察觉:和弱的对手比,下起来挺没劲;而战胜了强手,那种快乐和成就感非同一般。

  二、帮助孩子克服骄傲情绪

  有的小棋童接受能力强,入门快,自然当“常胜将军”的机会就比较多,可能会骄傲自满。这时,父母应该设法让他明白:在同年龄的孩子中获胜并不稀奇,要想办法和大人比,并超过他们;小小年纪当世界冠军的,大有人在。

  三、男孩和女孩在学棋上有差别

  男孩调皮,但思维敏捷,喜欢下棋的比女孩多。但是女孩子一旦喜欢下棋,往往更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很细致,有的也同样敢拼敢杀,棋力很强。可以说,在学棋上,男孩女孩各有特点。

  四、孩子迷上棋,要帮助他开拓视野

  如果孩子迷上了棋,影响了学习其他本领,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多和小伙伴交流、参加其他集体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朝多元方向发展。

  五、孩子网上下棋有利有弊

  我们周围会下中国象棋的大人较多,孩子可以和他们面对面地交流;但是会下围棋和国际象棋的大人相对就少了。于是,会电脑的小棋童就上网找对手弥补一下。只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小朋友上网时间太长,对身体不好;另外,在网上下棋,思考时间太短,对手也可能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这都是网上下棋的弊端。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8:17 | 只看该作者
“一心多用”并非没有可能
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但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父母的教导下一边听从父母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



  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完全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



  其实,不少活动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时注意好几个方面,特别是较复杂或较富创造性的活动或工作。如飞机驾驶员在驾驶飞机的同时,须留意地形、气候的变化,并认真观察各种仪表,此外还得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钢琴家在手指击键时,眼看着琴谱,耳听着琴音,大脑则在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和轻重。显然,一个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从事这类活动或工作时,就会手忙脚乱。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样,也需要后天培养,而婴幼儿时期对其所做的有意识培养尤为关键。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两用”的训练。如:



  l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或试着一边学说话一边拍手,或反复练习在注视一枚发光彩球的同时作出举手动作,或一边摇动一面红旗一边发出呀呀的喊声,或一边学步一边听歌。



  2~3周岁的幼儿可一边讲一则简单故事,一边脸部做出种种表情,或一边背诵儿歌一边根据内容扭动身躯,或一边摇动铃铛一边报出铃声的次数,或一边注视眼前的图片一边留意别人轻击自己背部的次数。



  接受过“一心两用”训练的3周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根据其兴趣爱好、表现能力和智力、体力的综合水平因材施教,如边讲故事边表演魔术,边看电视边背诵诗歌,边背诵英语字母表边以躯体动作做模拟字形表演等难度较大的“一心两用”的训练。



  研究还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两用”训练的孩子,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更长,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不过,在让孩子学会“一心两用”的同时,父母自己也必须明白: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是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的,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换句话说即是不需要花费很大注意力的。此外,有些场合“一心两用”可能引发副作用,如一边用餐一边讲故事就不宜提倡,因为分心可抑制孩子唾液的分泌,从而影响正常消化。父母还须特别提醒那些坐不住的“多动”孩子:要是在听课时看连环画或做小动作,那就“丢了西瓜拣了芝麻”,得不偿失啦。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8:33 | 只看该作者
春季并非怀孕的最佳时机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8:52 | 只看该作者
春季万物生长,春暖花开,应该是怀孕的最佳季节,其实这是年轻父母的常见误区。从医学角度来说,春季并非怀孕的最佳时机,反而是很不提倡受孕的季节。



  为什么春季不适合怀孕?



  1、春季(尤其是早春)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春季空气湿度大,温度升高,有利于各类病毒的生长,病毒性疾病在人群中迅速流行,尤其是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活动最为猖獗。



  此时怀孕,将导致孕妇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使孕妇的感染几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后患无穷,很容易诱发成年后的可怕的精神分裂症。



  2、春季怀孕,最容易发生早产。



  调查发现,在春天受孕的女性较在其它季节受孕的女性更容易在妊娠时间不足37周时就生下早产儿。可能是因为随季节不同,人们的饮食、日照、锻炼习惯都会发生变化,影响到人体免疫系统,从而给怀孕带来潜在影响。



  3、春季情绪波动大,会影响受孕宝宝。



  人和动物一样,一般在春季会情绪变化大,容易烦躁容易生气,心情不易平静。这可能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波动,或是正常的生理周期起伏的关系。



  因此选择在这个季节怀孕,情绪的变化很容易影响腹中正形成的胎儿,尤其是孕早期的胎儿,生气、烦恼、焦躁会影响宝宝健康,甚至导致缺陷儿的形成,比如有些唇腭裂的胎宝宝,就跟孕早期准妈妈的心情、情绪密切相关。



  当然,春季怀孕并非一无是处。春季是男女生育力最强的季节,也最易受孕,不过专家建议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说,早孕期最好避免早春,选择在5-10月这段时间内怀孕为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9:04 | 只看该作者
胆小”不是天生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9:11 | 只看该作者
有些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依赖心太重,老是担惊害怕,甚至和别人交流起来也出现问题。要解决孩子胆小的毛病,首先一定要找准“病因”。一般来说,问题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其次,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其他如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也都会吓着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其次,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针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认清自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可以预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要马上抚爱受到惊吓的孩子。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安全。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减惧”的环境: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9:4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49:56 | 只看该作者
厦门市教育局日前作出决定,将生命教育列入课堂教学: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两周安排1课时生命教育课程,并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确保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新华社2月16日电)



  在儿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杀率不断增高的今天,生命教育的确应成为儿童的人生必修课。



  “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而如果孩子不认识、不理解生命本身的价值,所谓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就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然而,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却往往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正在演变成沉重的“教育门”。去年5月4日,重庆市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险境。起因是一个孩子心情不好想自杀,三个好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去年12月,广东东莞、云南晋宁更先后发生小学生用红领巾自杀事件,一时震动全国教育界。



  为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共同忽视了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以及自由的生、幸福的生,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以及无意义的死、无价值的死。只有对生与死的认识足够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敬畏生命。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长跑性质的历练,而不是短跑性质的竞赛,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灿烂。



  就生命教育来说,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死亡教育。



  长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学校普遍开设死亡教育课。如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对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门课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因为很多人自杀是以情绪失控为起点的。



  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被认同。据报道,有老师给学生布置生命教育作业,让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先假设自己死了,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以此感悟生命的珍贵。此举立即引起父母们的强烈反对,老师只好放弃。



  而其实,近年来儿童自杀率的不断攀升说明,儿童迫切需要死亡教育,而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就是青春期萌动前,内容包括:介绍死亡知识,让儿童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准备,以此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和人性。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所以,对死亡教育,父母不应盲目反对。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才能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真正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0:12 | 只看该作者
专家:春节育儿莫轻四个细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