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9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所经历的中西方钢琴的教与学(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 12:3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以前在国内有较丰富且相当愉快的教学经历,且一直没有间断的磨练自己的技术,就像所有教琴和学琴的朋友一样,我时常有很多的心得。

近年我身在南半球,继续享受钢琴的教与学。享受在音乐学院的琴房每日不懈练琴,享受音乐会不日在即的压力下的热情。同时,让我享受的是在异国他乡继续我的钢琴教学生涯,在音乐学院安排下,在音乐学院附属的Junior Access Center教学。
教学方面,我的supervisor是一个在全澳钢琴教学界很有影响的英国老绅士,早年毕业并任教于英国皇家音院,他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就要操着非母语教琴的学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由最初的观摩我的supervisor给小朋友上课,到我亲自上小组课的讲台、和我的单独课学生建立深厚师生感情,我越来越感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最大的感触是,那些小朋友学琴学的如此开心。我这里说的开心是在很长的学琴过程中是始终保持的心理状态,不同于很多小朋友初习琴,得到钢琴这一大玩具,表现出天然的兴奋,而后部分小朋友由于各种原因初吉终乱,和家长展开长期的斗争。

在我的眼中,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千秋,我先不论孰优孰劣,且找出我所见的范围内这些澳洲当地小朋友为什么学琴学的如此happy.


原因有很多,比如教材,每种入门教材都是相关的专家研发出来的一系列入门方法,选用不同的教材,就代表你将用不同的方法来入门,包括不同的识谱法,不同的音乐组成类型,以技术练习为主还是以创造性为主等等区别。我最初的功课就是搜集很多的各种年龄入门教材的信息,西方人做事比较细化,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入门教材,就算小朋友也要分成4、5岁还是5、6岁。光是小朋友的教材市面上就有很多种,从1937年美国就开始出版的小汤到现在不断研发出的各种新教材,由于后来的教材从曲子的编配到启发性、创造性、趣味性越来越丰富,小汤已经越来越少人用了。我们教学用的是the Music Tree,非常注重创造性的一系列教材,如果你想让孩子短期就有很好的技术、弹有点程度的曲子最好不要选用这个教材,如果你想培养孩子丰富的音乐素养入手倒可以考虑,我们的学生程度进阶不快,但是7、8岁就可以在教材和老师的指引下即兴创作,可以很迅速的把曲子转调。关于各种教材的不同,我们以后可以讨论。


我一直相信,小朋友学琴的心态如何,家长对其的影响很大,家长个人的心态也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钢琴这种从西方传来的乐器,反而在中国现在如火如荼。在澳洲,中国移民的孩子大多都学琴,而西人则不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音乐,而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跟风、不强求。我见的男孩子学吉他的比学钢琴的多,学板球、橄榄球的就更多了。比如听音乐会,中国的音乐会听众普遍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音乐发生或多或少的兴趣。而这里音乐会的听众始终比较固定,所以他们从不会在不合适的时候鼓掌。我所见的钢琴学生中很大一批,本身家庭中就有古典音乐的氛围,要不本身就是musician,要不就是一天到晚的听ABC古典音乐台,家长们跟我讨论音乐时会问你弹协奏曲还是室内乐,如果你说弹肖斯塔柯维奇的prelude and fugue,她接下去会问,第几首?从如此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于音乐不一定有多高的技术,但是对音乐的感情更加自然。在中国的普及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会造成很多盲目学琴的例子。某作曲家曾说过,古典音乐本身是一种只需要一脉相承的精英文化,不需要普及也不可能很好的普及。我从某种程度上认同这个观点,但我觉得业余学琴的家庭也大可不必父母不懂音乐而苦恼。有机会我会像跟我的家长们交流一样和大家交流一下营造音乐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因为我从来都认为多听、会听音乐比拙劣的弹几首曲子来的重要,尤其对于业余学琴者来说。




学生开心与否,老师的教学当然是主要因素之一。老师要和若春风还是素若秋霜?严肃和和蔼要在怎样的时机?关于这个,以前我在国内也有幸从我的老师身上学到很多。赵晓生教授听完我的曲子总是说:蛮好蛮好….他总是先给我以信心,然后再不露痕迹的修正你的缺点。杜宁武老师让我明白,在教学时对学生做要求一定要有合适的“机”,所谓‘动善时’。所以在国内教琴时我就明白,钢琴课不是老师展示的舞台,不一定可以一股脑指出很多问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好的老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很多自己找问题的空间,即使给学生提要求也要掌握合适的时机,而不是一股脑的给出一堆的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我喜欢看到在课堂上很活跃的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音乐,而不是在很‘乖’的学生,当然老师的心中有一个‘度’,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行为在一个合适的‘原则’内,就像中国的处世之道“取相于钱,外圆内方”。


在澳洲,看我的supervisor教学和他对我的指导,觉得西方人对于‘外圆内方’的掌握更加彻底。学生们在小组课上积极活跃,充分的被鼓励调动。即使他们的演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老师也是先夸张的’well done, good boy….’鼓励一番,在接下来解决问题时,老师很少直接告诉问题所在,都是在对话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面看来,学生上课说了很多话,几乎和老师一样多的分量。更和中国传统教学不同的时,老师让学生纠正问题时表面上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当时做到,不会“认真地”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不放。这个我很理解,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是循环往复的,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被钉在一个钉子上。很多问题本身就是要贯穿在整个学琴始终的,比如很多人认为简单的节奏,到了更高级我们才会知道节奏的内容如此广泛,需要长期循环往复的解决。如果非要当时解决,会搞得学生很有挫败感,并且只是“狭隘地”掌握了这一概念。


由于这样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澳洲的学生在弹琴中犯的错误比中国小朋友多,但是老师很“人性化”地不强求,家长也非常“容忍”地接受。所以,学生在弹琴时顾虑很少,还有不少即兴创作的冲动。从小朋友再看看我身边的大学同学,白人学生演奏音乐时普遍表现出的音乐更加自然、更加personal,更加自信,不像大部分亚洲学生,有着好的技术,但是整个人在琴前还是相对拘禁。


当然,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或慈或严,都无不可,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人性化是必要的,小朋友还是小朋友,信心和兴趣都是脆弱的,不可一味的严厉。(英美澳等地较流行的教材Piano Adventure,我在读其作者对教师的指示时看到,他们的一大原则是on’t be serious在课堂上,这一西方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对中国的小朋友也是适用的,要看老师的个人调整)


家长最好也不要太计较一时的成绩,尤其是和别的学生进行攀比,如果你教过学就知道,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物个有性、性各有极”,心态平和的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的乐趣是最重要的。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和我的学生家长交流,我从某些家长身上也学会不少道理(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方法上都会有共通的地方,我的家长中不乏在音乐外其他领域有较高成就的人,他们往往可以在学琴上和我达成共识)。就如现在,我说起教琴就关不上话匣子了,总之,希望和大家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2-2 13:27:53 | 只看该作者
不一样啊,我们的功利心好像重一些
3
发表于 2010-12-2 13:37:55 | 只看该作者
外国小孩子就是幸福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