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553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 14: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在我爱人怀上孩子的时候,我们和很多家长一样,对那些与孩子有关的教育理念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很特别的话,比如天下的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实际上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让孩子成为窝囊废;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父母怎么会让孩子变成窝囊废,还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变成窝囊废?再比如爱孩子就给自己的孩子当导师,这话也让我想了很多。
  也许是因为这些理念常思考,也许是我和我爱人都是在职场做人事培训与职业咨询方面的顾问,于是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的怕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了窝囊废,于是我们多数时间研究和体会”怎么给孩子当导师”,以下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天下的家长共同切磋.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争取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少操心。
  
  
  
  我是一名职场培训咨询顾问,我在工作中就常遇到一些女士的咨询,她们有的为职位与生孩子的事情纠结,有的要把孩子留给老人出去工作可是自己又不放心,不知道怎么破解自己的职业困惑。每一次在解答时我都会说同一句话:“孩子是父母最实在的事业舞台,这里多用些心,将来就少操很多的心。”
  我说这些话是很由衷的,我们看到过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的大孩子在职场里困惑,无助,每次体会他们的心情,都忍不住会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怎么成长?
  于是当我爱人怀上孩子后,我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起成长规划,做起特长规划,甚至展望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
  刚巧爱人的同事中和我爱人前后怀孕的准家长们有十多位,大家经常一起嘻嘻哈哈中散步;
  因为自己的心情强烈,于是也忍不住会和周围的家长们探讨,于是发现两个极端: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别的不想那么多;”
  有的家长比我们更积极,读书,胎教,可忙的事多着呢。
  虽然是两个极端,但是没一个家长和我们一样,把对孩子的关注延伸到了未来需要的职业规划中。
  
  时间在孩子三岁前过得真慢,可是到了四岁时,日子就开始提速嗖嗖地过去。
  孩子一到四岁,前面两种态度的家长突然变得高度统一起来,今天听说这个孩子报名学讲故事,明天又听说另一个孩子报名学唱歌,而有的孩子已经开始背着画筒去艺术中心学“画画”。
  又过了半年,家长们变得更忙了,因为有的孩子肩膀上多了把小提琴,有的孩子穿上了舞蹈鞋,有的孩子小画筒变成了大画布。最有趣的是有的孩子嘴里冒出了“洋文”。
  就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孩子冒出新花样,特长的种类只见往上加没见往下减。最忙呼的是那些带孩子学古筝的家长,一有表演或者比赛,古筝、琴架子,椅子一起搬。
  我们的孩子也学上了三样特长,于是在艺术中心的教室外,等孩子的家长就为孩子的成长聊啊聊。
  我忽然发现,在聊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对怎么培养孩子学特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思路也广,于是各种各样关于孩子学特长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方向的偏差都集大成。
  以后有时间,我会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总结起来,给家长们参考。先祝愿带孩子学特长的家长方向正确,成为孩子学特长的路上的好导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4:46: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观点: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学
  
  我们的孩子选择了三样特长,唱歌(四岁),围棋(五岁两个月开始)和芭蕾(六岁)
  按孩子自己的兴趣,她的第一特长是选择跳舞的,四岁前她就迷上了跳舞,小嘴里老是要求带她去电视里跳,就象里面的小朋友一样。刚好四岁时迎来了北京奥运会,这下她得到知音了,不看电视比赛的时间里就常见她蹦蹦跳跳,按她的话说:“中国小将开始跳马,中国小将开始比赛。”那段日子里,她经常缠着我们:“我什么时候能学体操啊?”
  按着家长常有的心态:“孩子要学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我们就带女儿来到了艺术中心,一问,她失望了,艺术中心的老师说:“跳舞最好是六岁,骨头长硬一点再学。”
  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她一脸的不高兴。她这个孩子有个明显的特点,只要委屈时间长一点,眼泪花就会闪烁。
  我们赶紧给她做工作:“会唱歌的孩子就可以一边跳舞一边唱,你看电视里不都是这样么?你先学唱歌,六岁再学跳舞,这样两个就都有了。”
  这样一做工作,她的脸色立即阴转晴。
  
  回家的路上我就和她妈妈兴趣盎然讨论起来,我说:“学唱歌好,等她大一点,我就引导她写歌词,再大一点就引导她写歌谱。”
  我爱人说:“你答应人家六岁学跳舞的。”
  我知道她没听懂我的意思,赶紧解释:“学唱歌是开发一个兴趣,但是引导她写歌词,就把这个兴趣和写作文联系在一起了,她上学不是要学语文么?为什么非要她的作文从记单调的日记开始呢?让她的作文从编生动活泼的歌词开始不就更合乎孩子的兴趣么?”
  我们说到做到。
  从我家到她的幼儿园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我每天带她去上学的路上,就开始“编歌词”。我说:“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看到啥就唱啥好么?”
  她很高兴。
  开始我用她幼儿园学过的歌唱,她接下一段;
  然后我就开始编词,看到小草唱小草,看到小树唱小树。这一点对四岁的孩子太简单了,她看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比大人要生动。
  我和我爱人说:“你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古代的人出了那么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他们从前上什么课?不就是上一个语文课么?可见作文是能启动人的学习力,带动人的全面成长的。今天的孩子长大后没有自学能力,在学校里多累?在职场里多难?所以我绝对信奉这个理儿。”
  
  认准这个理儿后,我就想把这个“道理”弘扬一下。记得有一天,我把孩子叫过来:“咱们上学的路上是不是编了好多歌了?”
  她很夸张地说:“我编了好多好多。”
  我说:“你在艺术中心是不是也学了好几首歌了。”
  她立即张嘴就唱。
  我说:“你明天放学,爸爸给你写首歌好么?以后你到艺术中心去唱给老师听好么?”
  她立即高兴得跳起来。我这孩子有这个特点,有点高兴的事情,她就象点燃了的火箭,有向上的能量喷发出来。
  于是我们就我和她上学的路上编歌的感觉找出来,编了一首歌,一整天的时间,我修改再三,再三修改,最后成了这个样子:“上学的路上,有棵小树,每天都向我亲切招手,问声早上好,问声早上好,今天上学学些啥,学些啥,能不能教教我吧。”
  可是有了歌词还得有曲啊?我又不通乐律,怎么办呢?
  这一点难不住我,我在给毕业的大学生做职业咨询时,鼓励那些需要岗位英语的人去攻口语,这时我总会说这样的话:“学英语要向外国人学中文学习,你看那些老外刚学中文时老是一个字一个字嘣,为啥你的口语就必须说什么标准的语法,然后又因为说不出标准的语句最后肚子里有货吐不出来。”
  因为有这个思想指导,于是我就开始哼曲,哼了改,改了哼。
  等女儿放学,我就在路上开始教她:“放学的路上”。
  连续几天,她学会了这一首新歌。
  以往她放学老想在楼下喊“妈妈”。我说:“今天你别喊,你唱放学的路上。”
  以后她就形成了习惯,一到楼下就放声高歌“放学的路上”,然后就见窗口出现她妈妈的笑脸,她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对我爱人说:“看吧,放学的路上二十分钟,作文也练了,发音也练了,将来大了自己写歌作曲,她的唱歌兴趣就可能延伸到一个职业,一个饭碗,弄得好延伸到一个事业里去。台湾那个齐秦不就是自己写歌么?东北那个庞龙不也是自己写歌么?还有那个黄蓉。”
  我爱人说:“你太功利了,我不想那么多,自然而然。”
  我说:“我是说得远了一点,但是不能用一个功利就掩盖了这种学习的意义。你看多少大学生进职场,一填表格写爱好,唱歌,可是她们唱歌唱得做起劲的地方是卡拉OK。我可不想我的女儿今天学唱歌,将来在卡拉OK厅为自己的歌喉陶醉。反正我的观点就是:要不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有帮助,要不对未来的学习能力有帮助,不然学特长就是走形式。”
  我爱人支持后者:今天学特长要为上学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帮助。
  
  我这个观点很快就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有了共鸣。她的儿子和我女儿在一个班学唱歌,下课后我女儿回家,她儿子还要背着画板等一个半小时后的画画课。于是有一天我们就聊到了一起。
  她说:“我们楼下有个同事,她看我儿子学画画就跟我说她弟弟的故事,她弟弟小时候就喜欢拿着小人书学着画,家里人总是反对也没有用,家里很着急,弟弟学习成绩也不好,可是他就是喜欢画小人书里的插图。你看人家现在,在动画公司,凭自己的一技之长房子车子都解决了,老板还离不开他了。所以我就认为孩子学点有用的东西对他未来很有帮助。”
  我也和她说:“是,我们有一个熟人,她儿子也是小时候喜欢画,就让他画,一直支持,这回考大学,凭着特长生加分进的传媒大学。”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4:47:19 | 只看该作者
 这段交流强化了我的“自负”,我更加坚信:要通过特长让孩子学到学习力的道理。
  我更希望她带着比别的孩子强的学习力上学,不要象那些大孩子一样学的那么累,更不要象我们小时候被动地学了那么知识,可是职场和社会最需要我们具备的自学能力却那么差。
  于是在孩子学唱歌的同时,一有机会我就和她一起编歌:“好象又可以编个歌了,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
  头一两个月她很有兴致,可是时间一长,她的小嘴就多了她的道理,我一说编歌,她就说:“你编,你唱。”
  我就自顾自的唱,她也不参与。
  我知道我必须转变方式引导她了。我在培训企业白领的表达力时,特别主张大家“主题突出,表达主题的话题多样化。”
  有了这个思想去指导,我就抓住她老想去中央电视台智慧树节目的想法,和她商量:“如果有一天咱们也上舞台,是不是得准备一首歌啊?别人写的歌别的小朋友都唱过了,咱们唱自己编的好么?”
  有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又开始见树唱树,见花唱花,见到公共汽车唱汽车。有一次公共汽车开过来,我随口唱:“你看,那个车里好多人,象不象个大闷罐?”
  闷罐这个词引得她笑个不停,以后每次见公共汽车来,她都会唱:“你看,车来了,象个大闷罐?”
  我就引发她的联想,我唱道:“还象啥呀?”
  她就说:“你说呢?你说象啥呢?”
  
  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我也没刻意引她老编歌,有时我也忘了这事,不过一想起来就会唱着说:“我们好久没编歌了,是不是来一首?”
  看来习惯养成了就会有持续的动力,写上面那段话后,我带她出去买水果,路上我又问她:“是不是好久没编歌了?”
  她说:“我编一首滑雪板。”
  我唱:“穿上滑雪板,我象个仙子在冰上飞?”
  她说:“那是第二段,我的第一段这样的:滑雪板,滑雪板,滑雪板上划来圣诞老人,他在飞,我在笑。”
  
  我在做职业培训时经常会给学员强调一条成功理念:“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能带我们成功,只有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才会带我们成功。”
  看来成功的习惯对孩子学特长也一样有实用,在我的孩子养成了一些编歌的习惯后,我发现她的思维出现了别的孩子不常见的“力度。”
  前一段,我的新书《这样做你一定能升职》出版了,我问她:“这个书看上去怎么样?”
  她说:“你和你的编辑说说,这个封面不好。”
  我问她:“怎么才算好?”
  她说:“什么图都不要有,就是纸上写上书名就好了。”
  我问她:“那不就太简单了么?得有点设计有点图和颜色才行吧?”
  她说:“书店里的书都是有图有颜色的,爸爸的书不要和他们一样。”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4:47:50 | 只看该作者
“编歌”对开发孩子思维产生了作用后,我们在培养孩子特长时就把关注点牢牢地抓在了“锻炼学习力”这一关键点上。
  我爱人对这一关键点的也很重视,因为她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员工走出校园后就基本上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不知道学什么好,遇到困难更不知道怎么设计工作思路?
  可想而知,不会为工作设计思路的人在职场里的发展空间会多么窄?公司只会给员工提供一个岗位,不会主动给每一个员工提供未来,想要未来就得自己找,可是连基本的设计工作思路的能力都挖掘不出来,未来怎么找?
  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毕业就是失业,也不想孩子将来进入职场后在找出路的迷宫里活得很累,于是我和爱人达成一致:孩子学什么不重要,学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东西的过程要能锻炼孩子的“学习力”。
  
  (2)
  自从发现了引导孩子锻炼学习力的意义后,我们就开始启动孩子的第二个特长:围棋。
  我们对围棋这个特长项目也算是预谋已久。在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和爱人一边散步一边反复探讨过孩子学围棋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爱人的态度是:“不反对孩子学围棋,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欢别逼孩子。”
  我就对我爱人说:“没有逼迫之说。你看现在的多少孩子天黑了才放学?拉着象旅行箱一样的书包,你说他们学什么?——孩子学什么,不都是按着学校的轨迹或者家长铺的轨迹往前走么?所以没有逼迫之说,只有如何引导孩子之道理,引导的方法对不对,引导中孩子学得是不是愉快而已。”
  
  其实那个时候,我很看重围棋是有一个重要原因。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级有一男一女,他们堪称我们班的金童玉女,每次考试基本上不是他第一名就是她第一名。他和她的成绩把我们远远甩在后面。毕业了这两位也轻松地考入了北京的一流大学。好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怎么大家都很用功,为什么他和她就学得那么好?那么轻松?”等我工作后培训的经历越来越丰富,面对的学员的身份越来越高,我终于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虽然大家都在上学,可是有的人在被动学习,跟着课本走;有的人在主动学习,有自学的能力;有的人则更高明,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敏感地思考其内在的规律,于是他们就能自动成长,经历越多素质越高。
  显然进入职场后,只有第三种人才容易找到自己的升职规划,而第一种人的职场命运通常是在不断换工作中苦熬,薪水在低水平中徘徊。
  因为有这种意思,于是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后,我就很想在她的成长中能锻炼出“自动成长”的习惯,退一步讲能培养出“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好,千万别停留在被动学习中走完小学初中然后在比大人都累的高中熬出头。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我就把目光盯在了围棋上。
  说句实话,我那个时候的围棋水平还停留在摆棋子的层次上,不会一个定式。但是因为聂卫平在二十年前中日擂台赛上十三连胜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于是围棋在我的心目中就扎下一颗深深的种子。
  因为这颗种子种得太深了,于是之后的人生经历中每遇到一点与围棋相关的报道或者评论都会引发我的关注,其中一句对我影响很大的话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话:“围棋是天下最智慧的游戏。”
  这句话让我久久体会:“既然这么大的科学家都喜欢,肯定对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杨博士肯定是个能自动成长的人,不然他怎么会获得诺贝尔奖?”接着我又想,“既然这么智慧的人都看好围棋,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想那么多干嘛?跟着走就是了。”
  这样一想,对引导孩子学围棋的兴致就更浓厚了,非常相信围棋能把我的宝贝带进“自动成长”的学习状态里。接下来就看我的宝贝是不是愿意沿着我的兴趣设立的这条轨道“奔驰向前”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4:48:03 | 只看该作者
我爱人说:“你别自以为是,她大一点不听你的,看你怎么办?”
  我的理由也很充足:“她不按我的引导走,将来就要按着老师的要求走。啊,我看到那些学生做那么多的题,真觉得累啊,看他们背那么多的单词,心里更累啊。我不想我女儿上学后被动成长啊。如果能主动学习,我们做家长的能省不少心,孩子也会学得轻松很多。”
  想法越来越坚定,于是在我的孩子学唱歌后,我就同步开始了围棋的引导。
  有时送她上幼儿园或者接她回家,走在路上会突然问她一句:“你长大想当什么?是围棋大师还是歌唱家还是舞蹈家?”
  她毫不迟疑地说:“舞蹈家”
  “还有呢?”
  她有毫不迟疑地说:“歌唱家”
  我说:“你喜欢围棋么?”
  她很干脆地说:“不喜欢。”
  我对她的回答也不当回事情,因为她连围棋都没摸过,她的话肯定是随口说的。
  我爱人说:“你就别一根筋。我不反对她学,可是也不会让她将来吃围棋这碗饭的,该上的学还是要好好上。”
  我说:“孩子学不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围棋的意义是不是能想得通,如果我们自己觉得理直气壮,那还有什么可辩论的,肯定是要学,下一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
  我很坚定我的想法,如果父母对一个东西的价值认识不透却强硬让孩子去学,这里肯定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已经对围棋的意义有了坚定不移地认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爱人比我有行动力。就在我还在找机会启发我那个不开窍的宝贝时,我爱人已经抱着孩子去看围棋“全国大赛”啦。原来有个职业选手参加的全国赛事就在她们单位的国际会议厅举办。
  我爱人告诉宝贝:“这就是围棋。那就是围棋的奖杯。这些叔叔象我们旅游一样到处走,一边比赛一边旅游。”
  这次观摩,我的宝贝对围棋产生了两个浓厚的兴趣,一是到处旅游,一是奖杯好漂亮,我也想要。
  接着很凑巧,几个月后,我们在西安旅游时陕西省的少儿围棋赛正好开赛,吃饭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就抱着孩子挤到宾馆的会议室去观摩。
  就这样,在她正式学围棋之前,我们先给她进行了多角度的感受。
  于是当我爱人带着五岁两个月的她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围棋老师的教室时,她很快就融入了进去,把棋子走出了一条直线,老师过来看,她很高兴地说:“我走了一条棒棒糖。”
  我跟我爱人说:“现在宝贝要学围棋了,既然学了,就争取走在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我研究了孩子学习的思维流程,孩子肯定对老师讲的话吸收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钱,只学到了二成的东西,如果对这个事情不警惕,我们就很可能以为孩子在学围棋,实际上她在玩围棋,一年后她的水平依然在被动学习状态里出不来。”
  我爱人对正确的思维有很好的接受力,当我们达成一致后,每次她带孩子去学棋,都会在一边旁听,然后回家后和孩子“下一盘”。
  果然,有这一步和没有这一步相差悬殊,两个月后,同时学的孩子已经不是她的对手,她开始赢得了几个学了半年的孩子,而且那些孩子都比她大一两岁。
  我又和我爱人商量:“你知道学钢琴的孩子很多,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叫会谈钢琴,有的孩子叫钢琴家么?”接着我告诉我爱人一个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同样学钢琴的孩子,弹两万个小时的成了会钢琴师,弹十万个小时成了钢琴大师。”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孩子学围棋,下棋的量要上去, 不然也只是玩棋,学不到锻炼思维的学习力。
  于是以后有时间我和爱人都会陪她去学,去下。
  每次我们带孩子去学围棋,别的家长在看小说,在聊天,我们则搬了凳子在一边听。然后回去把我们学到的重点拿出来与孩子切磋。
  果然我们的认识很科学,老师讲
6
发表于 2011-3-30 11:15:0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方法还真是不错哦
7
发表于 2011-3-30 11:15:15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应该多学吉祥乐器呢
8
发表于 2011-11-28 16:05:32 | 只看该作者
yinggaichongfenzunzhonghaizide
9
发表于 2011-11-28 16:05:48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2-7 18:24:30 | 只看该作者
给孩子学习一下特长很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