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429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十为师 ,开始我的教育人生 (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9 10: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02-03 星期四 晴
  
  打算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对今后的人生做一些记录,因为往后就基本上脱离程序员生涯,开始新的事业。 工作近二十年来,就像流水帐一样,回想过去,感觉只是一天天地重复过去,就如写程序,代码copy来,copy去,一年与二十年没有什么区别。
  
  记录日志,希望每天都有一些思考,有一些反省,有一些进步。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携手前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5:28 | 只看该作者
 2011-02-04 星期五 晴
  
  高中时,因为不喜欢语文课,从高一到高三,一直把语文定为“瞌睡课”。 整个高个的语文课就在梦中度过。就在那时,心里就有一种想法“如果我当老师,一定不会这样让人枯燥”。
  
  一进大学后,带着高中时的稚嫩的想法,看了一些教育相关的书籍。直到看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后,原来心中“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星星点火成了燎原之势。 大学几个假期都没有回家,借了同学们的图书证(因为一个证一次只能借五本书),基本上看完了学校图书馆所有教育及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其实不多,一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二学校图书馆藏书太一般--估计中国的二本类大学就是这种情况)。
  
  大学毕业时,曾打算过去广东中山市教书,但最终还是没有去,而是回到了张家界。 因为专业问题,在张家界并没有成为一名老师,就这样作为一名“程序员”一晃过去了近二十年。 人生四十之际,我感到已完全再也没有必要为着“生活而生活”了,是时候拾起自己的理想,张帆起航了。 于是乎,在2010年8月,“帕夫雷什幼儿园”在张家界诞生了。 没读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书的人,都对这个幼儿园的名字感到很不解。取名“帕夫雷什幼儿园”,一是我一直把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自己的榜样,二是为了纪念他的教育代表作《帕夫雷什中学》把我带进了“神圣的教育事业”。
  
  如果人的一生按八十年计算,还有四十年,看似很长,但人的精力最好的时段的二十年已被我白白浪费。 这提醒了我,不得不加倍努力,否则理想就只是一场梦而已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5:35 | 只看该作者
 2011-02-05 星期六 晴
  
  
  一直思考作为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 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前,就如人生没有理想一样,会失去方向,迷茫。“勤勉、用心、尽责” 一直被强调是工作需要的品质。 但只有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后,有了着力点,这些品质才能发挥出力量。
  
  有人说:“学校就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有人说:“学校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地方”。学校传统的功能教书育人,被定义得太过抽象而模糊。 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知道如何自己提升‘智慧、理性、心灵’这种能力的地方”。 如果持这种观点,那么现在的学校基本上以传授知识的模式是不合格的。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学校传授知识的重要,也不想争论“知识与能力”鸡与蛋的问题,更不是用此来否认传统教学模式。 只是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并为之而努力。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实践,而且这种实践不能与脱离社会(例如,不满高考,但在这种制度取消前,仍得去适应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要),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我非常同意“学校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地方”。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5:41 | 只看该作者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当然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但知识更多的获得,我认为还是学生自己的习得,而不是学校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是方向性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是“知识如何习得?”。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5:48 | 只看该作者
2011-02-07 星期一 晴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他又说“学习的意义就是应用”。我很欣赏这种说法。那么这是否与自己对老师的职业的理解“提升‘智慧、理性、心灵’”有冲突的地方呢?
  
   既然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那么提升学生的“智慧、理性、心灵”也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否则就矛盾了。因此,我想,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过程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老师们以身作则比道德布道更有效。 举一简单的例子,语文教学传统标准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的归纳,就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进而了解更多的看法。 数学传统例题的讲解时间,应该给“学生来编写习题及教材”留出更多的机会。 否则,教会学生学习,又从何谈起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5:56 | 只看该作者
  抛开传统教学“知识学习”对启迪智慧效率的争议,传统教学在学生“理性与心灵”方面,是没有做多少工作的。是因为难度大还是没有时间计划? 这一方面,没有实践没有发言权,但我还是认为传统观念对“心灵”有着误解,把它看作了道德层面上观念。实际上,现在学校教育重道德而没有什么成果,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学生“心灵”的培育。这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典范。“心灵”与“道德”虽不同,但学校及老师承担的责任一样,不能“讲”,也不能“教”,更不能“灌”,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悟。 道德一旦搬上讲坛,其实就有些虚伪了,人们只是为着因为大家说好而去模仿,而不是因为对自己有益产生内心的需求去实践。
  
   有了理想,进而对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简单的认识,剩下的事就是行动与坚持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反省,不断提高自己对从事职业的认识。
  
   希望这样的方向,没有太大的问题
4#回复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6:03 | 只看该作者
2011-02-08 星期二 晴
  
   多元智能与学习兴趣
  
   最近看了几篇王晓春关于“多元智能”的文章,越觉得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多花点时间思考,也有必要把加德纳关于“多元智能”的著作再细读几遍。
   在美国,已经有了许多“多元智能”学校,而且办得很好。多元智能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尊自信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然,一所多元智能学校比一般传统学校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学生教师比要比传统学校低,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投入的精力更多。但我认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最大化地发展。
  
   我观察到,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成绩分数中下的学生已成了考高的牺牲品,他们越学越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没了自信与自尊。如果在一所多元智能学校中,这些学生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改变。 即使,我们办学最终还是必须迎合家长与社会满足应付高考的需要,多元智能学校,既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因此,仍然是可以在现在教育体制下有一翻作为。
5#回复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6:09 | 只看该作者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6:16 | 只看该作者
precom.你好:
  
  在这个慵懒的坛子里,一直很关注您的言语和举动,也从心底里佩服您的决定,在您的这个年纪,能做这些事情,让我心生感动。
  
  下面,说点儿意见,您别往心里去,不用认真对待:
  
  1.“帕夫雷什幼儿园”,这个名称如果不是从商业的角度设定的,就有些造作了。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伟大的”教育家而言,我们居然看不到任何质疑,那么就足可以怀疑。这个教育家培养的是“劳动者”,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者,他老人家所试图建立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而当代教育观念下应是发现与创造下劳动的乐趣。这两个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独立性还是工具化的个人定位就在这简单的话语之间,这是教育理念上的本质差异,苏霍姆林斯基不值得人们去盲从,虽然他有许多不错的教学方法。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0:16:22 | 只看该作者
2.教育的成功在于学校的毕业生对于人类的贡献。帕夫雷什的毕业生在战前的147位里,有42人血染疆场。这是学校的成功,是学校的优异教育的呈现。但我们也希望看到的是,除此之外,有多少人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小说家、记者、演员、歌手,有多少人为跨民族的全人类的和平、苦难地区的贫穷状态做出过卓越贡献,有多少人经其平凡而善良的一生为邻人所怀念。
  
  3.教育是要讲道德培育,但这道德不是狭隘的和小圈子的道德。教育不是使孩子们成为道德传播的棋子或工具,而是要使他们树立起独立的自主的自律的自由的意志。他们可以并应该为卫国而战,但他们在战斗中必须是清醒的。他们在以后也应该为自由而战,如果他们认为民众权益被侵害的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