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就是缺乏掌握技能技巧又懂得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所以,音乐教育要分成两部分。普及的与专业的,这两种类型大家可以选择。
作为音乐学院的老师,我们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并努力使其中一部分成为音乐家的“预备队”。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认为对于投入大的精力与财力学琴的孩子就必须学到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和素质。否则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游戏。
1.专业化的教师
我们所说的专业化的教师,就是要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念并把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高级能力作为主要目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与业余教师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知识量与教学法。
衡量知识量,包括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准确度、深刻性等多种量化标准。教学法,包括能力教学、技巧教学、“兴趣教学”等。
2.兴趣教学
这个“兴趣教学”是我多次强调的不同于大家所说的“兴趣”。我们的“兴趣教学”应该严格的区别于“趣味教学”,更不是通常所说的“快乐教学”。我们要培养的“兴趣”是孩子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后,掌握了学习音乐的技巧和能力,对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兴趣”绝不是对新鲜事务的好奇心、更不能是在家长影响下的附庸风雅,它应该使得孩子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比没有通过这样的学习的孩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音乐艺术是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人类思想中的折射,这种折射方式有时浅显易懂,有时深刻涵蓄。可以说音乐大师们将人类最可保贵的情感用高度概括的形式保留给后人。但到底能够领悟多少,是因人而异的。这里需要有生活的积淀,更要具备领悟音乐的技巧与能力。生活的积淀可以慢慢来,技巧与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
举个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几乎再没有人会感受不到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这首著名的钢琴曲中,那质朴的爱和比较单纯的美感了。但是,如果您在乡村的婚礼上用这些音乐来表示祝贺,显然不能激起任何的共鸣,甚至马上就会引起反感。不如改用喧天的锣鼓来渲染喜庆气氛。这不是说我们的吹打乐就不如西洋乐,而是音乐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一种本领。因为绝大多数农民朋友是一直在我们民间的吹打乐环境中成长的,没有经过西洋乐的熏陶与训练,这就很难体会至少是不能完整的体会西洋音乐所提供的美感。
同理,大家觉得在没有经过大量学习和积累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感受到贝多芬交响乐中那种深刻而丰富的美感呢?又有多少人能够领悟到肖邦的钢琴音乐中那优雅的宣泄与伤感的忏悔呢?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科学而专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训练音乐学习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机会,钢琴就是学习音乐最好的“工具”。但是,在有条件为孩子提供这样机会的时候,由于大家为了追求孩子的所谓“快乐童年”就盲目的降低要求,而以现在的“快乐”、“趣味”为标准,大家不觉得有朝一日我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么?因为孩子本来会有一个更为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可是我们却经常在一味的娇惯溺爱中放弃了学习的机会,或者在近乎残酷的专制中扼杀了孩子主动接受的机会。
3.兴趣教学中教育者的角色
学习音乐还要看孩子的自然条件并结合家庭和社会条件得到实现。然而,每个具备基本条件的孩子都应该尽量的朝着较高的标准努力。但是,标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学习的过程就一定要痛苦。有时候,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更负责一点。不要总强调孩子不适合学习,不要总认为孩子不用功。问问自己,作为老师或家长您在教学中下了多大功夫?有自觉能力的成人都不愿意去接受音乐教育,还指望孩子吗?有些家长总在强调自己不懂音乐,难道孩子不学就能懂吗?其实,每次家长都和孩子一起上课。家长都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孩子就能感受到么?所以,练琴的时候家长的角色往往是监工,孩子从此站在了家长和老师的对立面上。我们,作为教育者最好的角色是学习的参与者。就像在生活上,我们也应该是垂范、爱护与传授经验(知识经验与情感经验)融于一体的建设者,而不是管理者。这样的生活与学习才能是和谐的。
当然,我们教育者不能永远充当孩子的拐棍,这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步退出主要参与者的角色。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当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并有了足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无拘无束的在广阔的音乐海洋中遨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