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三校的小学生们每周都会有两节特殊的“自由课堂”。此时,教室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摆放模式,没了桌椅板凳。阅读课上,学生可随意选择阅读姿势,“熊大”、“熊二”等毛绒玩具成了孩子们的抱枕;科技课上,孩子或坐在地上玩着飞碟杯,或趴在地上摆弄着小零件。不少家长[微博]认为,这样新奇的“自由课堂”可以激发孩子阅读和科技的兴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追求一种清新自然的读书环境,在现代课堂中,教师理当合理优化环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去年,当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团在观摩中国七年级的课堂后,校长们不禁对比中美课堂的差异。夸克敦社区学区学监Lisa认为,中国的课堂偏向严肃,学生课上课下的活泼度有明显的差异,而美国的课堂比较宽松自由。因此,沈阳这所学校打破传统课堂的严肃刻板,用毛绒玩具、坐垫为孩子塑造放松的阅读环境和科技课堂,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
然而,难道“抱毛绒玩具上课”这样一种形式上的“自由”,真的就抱住“自由课堂”了吗?在笔者看来,在知识传播的课堂中,解放学生的思想,比解放孩子的身体更重要。自由意味着思想的开放、彼此接纳的宽容,而决非行为的无所约束。即便在美国,学生也会被要求遵守学校、课堂规则,绝不是电影《歌舞青春》秀出的散漫自由。因为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正是他们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学生而言,学校和课堂的规则就是法律,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正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在课堂教学上,他们的教学方式更趋于灵活。教师主角作用常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讨论。教室里,学生可以围成一圈,老师置身圈外,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这种类似“圆桌谈判”的平等,重视学生观点的自由表达,恰恰是“自由课堂”的生动实践。因此,是不是“自由课堂”关键要看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不是符合课程的需要,是不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自由英语教学方法的课堂,老师要在尊重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案。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游戏和活动据的形式,创设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心态自由,在语言环境中积极互动。这种“生本教育”正是“自由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师不是课堂上的“演员”,要做“导演”,学生不是“观众”,而是“演员”。至于采取怎样的桌椅摆放形式,有没有板凳,到是次要之事。课堂的灵魂自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就能放飞。
此外,报道中学生或席地而坐、或矮凳上低头看书的随意姿势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小学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造成脊柱歪曲、眼睛近视等不良问题。因此,切勿因刻意追求形式的自由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木匠打出款式新颖的柜子关键不在木匠的技艺如何高超,而在于木匠能透过木头看到木头内部活跃着的生命。发现和尊重每一个生命独特的价值,才是“自由课堂”的精髓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