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孩子而言,学习音乐是一件既陌生又好玩的事情:它就像一次探险旅行,旅程中可以遇到许多未知的新奇符号,还可以创造出好听、有趣的声音。虽然暗藏着许多复杂的技巧困难和挫折打击,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或者慢慢解决。
因此,家长在开始带领孩子学习音乐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对音乐、对音乐学习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孩子今后长期的音乐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还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选报音乐往往是家长的意愿。因此,孩子学音乐的目的便受到家长期望的影响。许多事实证明,“琴童”后来产生的厌恶弹琴、不愿摸琴、自杀等行为,都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一定关系。
家长的期望多是从自身考虑,忽视孩子的需求
然而,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自己的期望对孩子音乐学习的重要影响。他们对于孩子学音乐的期望还比较模糊,或出于“从众心理”,或出于“功利目的”,或出于“宏伟蓝图”,希望孩子早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将来有“不俗表现”。这些家长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认识不足,即缺乏对孩子独特性的分析,没有对孩子进行准确的定位,更难以找到适合孩子的培养方法;二是家长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孩子,即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苛责、辱骂,甚至体罚孩子。家长的这些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最终对音乐丧失兴趣。
学习音乐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来需要从事音乐专业领域的职业
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学音乐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孩子学音乐就是要把音乐当作未来的职业选择。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造就了一个个经历着“苦涩童年”的“琴童”和“乐童”。
我们并非不赞成以音乐专业为职业目标。实际上,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但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音乐还只是一项“业余爱好”,未必是“职业选择”。
在全世界,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很少,而音乐教育在少年儿童中却非常普及。其意义何在?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灵感,大大提升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造诣,还能丰富人生,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注重其审美价值。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首要目标,而培养吹拉弹唱的技能则是其次的。
从教育本质及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孩子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考级、参赛和升学。通过音乐来考取等级证书、比赛中获奖、升入重点学校等,都是把音乐学习当作谋取利益的方式,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从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价值。这样一方面容易抹杀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更糟糕的是会使孩子形成浮躁、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
从音乐的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人类通过耳朵听到乐音而获得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听觉艺术。与德育、智育、体育不同,音乐这种美育形式与情感相连最紧密,我们听到不同的音乐就会产生快乐、喜悦或哀愁等不同情绪的反应。因此,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它让孩子们逐渐拥有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最本质的教育功能,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正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