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谱,或许是困扰着众多学生甚至是钢琴家的一大难题,在笔者现场观看的音乐会或者观摩当中便有不少因为记忆失误不得不中断的演奏。实际上,即便是历史上的钢琴巨匠也遭遇过滑铁卢,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在演奏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时,由于分神忘谱不得不作即兴弹奏直到记起剩下的部分。忘谱,无疑是比错音更为可怕的一种事故。既然忘谱如此令人恐惧,那么为何演奏者们依然坚持背谱演奏呢?或者说,钢琴演奏一定需要背谱吗?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背谱演奏其实是自李斯特之后盛行的传统。在李斯特以前的钢琴家基本都是带着谱子上台,背谱反而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是莫扎特也不能例外。早期的钢琴家几乎都是身兼作曲家与演奏家两种身份,若是背谱演奏他人作品可能会被认为狂妄自大,甚至有剽窃的嫌疑。较为经典的案例便是1816年一英国钢琴家在伦敦背谱演奏贝多芬的作品,结果遭到《泰晤士报》训斥,日后演奏不得不摆上谱子。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克拉拉·舒曼身上,这位著名的女钢琴家少年背谱登台却被评论家讽为“背谱演奏其他作曲家作品的讨厌女人”。
然而随着钢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钢琴家之间的竞争升级,背谱逐步成为主流。赞成背谱演奏的人士普遍认为看谱演奏会影响钢琴家的投入程度,并妨碍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交流。到了十九世纪末,背谱演奏已然是音乐会的标准并延续到现代。今天无论是普通的考级、考试,还是比赛、音乐会几乎都是背谱演奏,看谱似乎在说明演奏者准备不充分或是熟练度不够。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钢琴家和评价家开始认为背谱是有悖历史的(针对早期作品而言),甚至是一种陋习,呼吁应该停止这一定规。近些年来,许多国际大赛已经允许选手看谱演奏当代作品或者委约作品,不再硬性规定背谱。国外部分高校当中,也放宽了背谱规定,如美国石溪大学音乐系(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便允许学生参加学位评定的正式考试可以看谱演奏。而在音乐会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这位泰坦般的钢琴家晚年几乎都是看谱演出。对他而言,看谱演奏更能传达作曲家的本意,而非记忆问题。除了李赫特,诸如伊曼纽尔·艾克斯(Emmanuel Ax)、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彼得·塞尔金(Peter Serkin)、伊沃·波格雷里奇(Ivo Pogorelich)等众多钢琴家同样有着看谱演奏的演出。
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
但改变传统并非易事,正如一百多年前评论界批判背谱的行为,如今看谱演出一样容易招致非议。法国钢琴家亚历山大·塔霍(Alexandre Tharaud)在纽约独奏会上看谱演出,从而引起媒体一阵喧哗。理查·古德(Richard Goode)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合作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时,同样因为看谱演奏导致次日《多伦多星报》给予负面评价,毫不客气地指出乐团何必请来一位看谱演奏的钢琴家呢。虽说目前演奏传统已悄然发生改变,但看谱演出仍非主流。也许在未来某一天背谱的传统可以得到彻底的打破,不过在短期间内或许不会有重大改变。至于现在是否可以看谱演出,那便是根据演奏者的抗压能力而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