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ocker 于 2016-7-16 18:06 编辑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24R.pdf"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25R.pdf"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26R.pdf"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27R.pdf"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29R.pdf"
"贝多芬-奏鸣曲 - SONAT32R.pdf"
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首简易奏鸣曲,3首早期的《选帝侯奏鸣曲》,这样总共算起来有37首。37首中的精华自然是有编号的32首。这32首中第十二号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应该属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号《悲怆》虽作于1797—1798年,却已很具中期特色:个性的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第八号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3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号《槌子键》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极限的作品,无论曲式之宏大、情绪之强烈,都不应列入后期。贝多芬的后期是那种超脱的灵秀,严格意义说,在奏鸣曲中,真正属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号3首。
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3首中,最最出色者自然是32首的终点—第三十二号(C小调)。这一套钢琴奏鸣曲其实比交响曲甚至也比早、中、晚分期明显的16首弦乐四重奏更清晰地记录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历程;这32首奏鸣曲实际比弦乐四重奏还要单纯地记录了贝多芬创造的艺术境界。
这一套钢琴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吉列尔斯(Gilels)演奏版,DG,CD编号453 221—3(9张)。吉列尔斯演奏中鲜明的力度对比比较适合于表达贝多芬的个性,尽管其晚期作品的表达稍显逊色(这位出色的钢琴家实际直至逝世也未录第一、第九、第二十二、二十四和第三十二号)。
2.布伦德尔(Brendel)演奏版,布伦德尔的演奏缺少吉列尔斯的气势,但其色彩感、细腻度都不错。布伦德尔先后录过3套贝多芬奏鸣曲,60年代在VOX版,因为录得早,演录均不到火候。70年代Philips录制的第二版(CD编号412 575—2,11张)与90年代近期陆续录制,1996年出齐的第三版(CD编号446 909—2,10张)相比,90年代版幅度、激情都不如70年代版,但其细腻度胜于70年代版。
3.肯普夫(Kempff)演奏版,肯普夫有两个版本,50年代单声版.DG,CD编号447 966-2(8张),和60年代版,DG,CD编号429 306—2(9张),两版比较,50年代演绎明显高于60年代版。肯普夫自然是贝多芬专家,尤其在此版录成时,可谓无人比拟。今天看,其演绎自然板板有眼,只不过过于中规蹈矩,从欣赏角度听来少了些许光彩。
4.古尔达(Gulda)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5 912—2(9张)。古尔达是一位怪杰,其演绎的贝多芬自成特色,当然也有颇多争议,但从一种阐释的角度,应该说不仅特色鲜明,也具独特韵味。
5.布什宾德(Buchgbinder)演奏版,Teldec,CD编号9031 71719—2(8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