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半途而废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没有坚持下来呢?天赋不够?老师教得不好?
有位家长这样回答:主要原因在家长,是家长不能坚持了。钢琴学习说到底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当然没有看电视、打电脑游戏来得轻松愉快,孩子在钢琴学习中一定会出现畏难情绪,一定不愿意练琴。于是,家长便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果孩子妥协了,钢琴就学下去了,反之,家长妥协,不愿意跟孩子再较这个劲儿了,并伴着“孩子没有兴趣,我也不逼了,由他兴趣发展吧!”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便终止了钢琴学习。
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但任何一种兴趣所维持的时间也都不会太长。兴趣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孩子想学钢琴的初衷很可能是因为邻居家的Anita学钢琴了,或是偶然看到过一个漂亮的大姐姐会弹钢琴,而并不是孩子真的非常喜欢弹钢琴,或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弹钢琴对他有多少益处。初学钢琴的新鲜劲一过,拼的恐怕就是家长的毅力了。
当然了,这“拼毅力”也是有方法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一般琴童而言,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使这兴趣持久,使那些凭着好奇学习音乐,或者对音乐并不那么感兴趣的孩子产生兴趣。在这一点上老师、家长需要通力合作。
教师的钢琴课当然要上得生动有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孩子虽然不爱练琴,但是喜欢钢琴老师,喜欢上钢琴课,所以坚持学琴。
家长在孩子学琴时,要多鼓励,少用否定性的评价,在赞扬的基础上提出要求。例如,“这遍比上次弹得好多了,但是这里的指法错了,我们再来一遍,一定把它改过来。”“妈妈越来越爱听你弹的这首曲子,可老师为什么在这里画了个圈呢?我们把这个敌人消灭掉!”
多为孩子创造当众表演的机会也是一个提高孩子兴趣的好办法。享受成功、成为焦点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对孩子也不例外。在掌声中,孩子体会到演奏的快乐,练琴的兴趣自然会大增。再加上看到比自己弹得好的小朋友时,不服输心理和看到不如自己小朋友,怕被超过的心理,都能使孩子的学琴干劲持久一些。
许多孩子都喜欢听《献给爱丽丝》,都喜欢听克莱德曼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可以听到。八音盒、闹钟、手机铃声,公共场合常常选用这些曲目。熟悉的便容易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孩子都想弹《献给爱丽丝》,把《献给爱丽丝》当成自己学钢琴最大目标的原因。同样道理,让孩子多听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餐时,不妨打开音响,让音乐成为背景音乐;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伴着轻柔的音乐聊聊天,何尝不是乐事。在这种无意识的音乐熏陶下,听音乐、练钢琴就少了些许强迫性。
其实,孩子不论学习什么,教育观点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殊途同归,只不过你选择了钢琴,我选择了画画,他选择了国际象棋、溜冰,媒介不同罢了。认同了这一点,作为家长可能就不会以“我的孩子对学钢琴没兴趣”为由而今天让孩子学溜冰,明天让孩子学画画了。既然家长让孩子学习某一门技能时,往往不要求其成为专门家,那么,不论选择哪一项都是对的,能否取得效果就要看如何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