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曲”原文Nocturn,源自拉丁文Hox(夜神),宗教释义为“夜祷”。在钢琴上首创这一体裁的是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菲尔德(1782—1837),他一生共创作了19首夜曲。这些夜曲大都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有多愁善感、柔弱纤细的沙龙情调,音乐形象仅仅局限于典雅抒情的范围。肖邦早期的夜曲曾受菲尔德夜曲的影响,但肖邦一开始就没有模仿菲尔德,他在菲尔德首创的这种具有抒情浪漫气质且略带伤感情调的体裁中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幻想,前辈及同时代音乐作品的丰硕成果以及浪漫派文学艺术的某些典型形象——朦胧的黄昏、静静的月夜、幻想般依恋勾起的惆怅等等,这一切为肖邦在夜曲领域里的创新和形象性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夜曲能够在肖邦创作中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对肖邦“夜曲”的曲式结构、织体音型、旋律特征、速度、力度、音区音域等几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梳理归纳,并由此总结出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
曲式结构肖邦的夜曲几乎全部用三部性框架结构写成,但他发展了这一古典形式结构。他的夜曲旋律结构常常用4小节或8小节的方整乐句。半终止、终止按照传统方式分别落在属音、主音上。但肖邦在整体结构上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性质不同的三部结构:有结构比较稳定、段落划分比较清晰的,如Opl5之1、Op27之1等;有结构不稳定、前后贯穿发展的;有单主题的,如Op9的三首夜曲;也有对比主题的,如Op15之1、Op27之1。肖邦对于三部结构的再现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在经过广泛展开以后,是不可能静止地再现的,这就要使再现部去适应各种音乐发展的可能性。在夜曲中,有个性的变化的再现部可分为三大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