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起冲突家长别插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3-18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积极鼓励还是消极否定

  ——谈谈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学习压力与成就需要的关系,说明了持续过强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我们也谈到了当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时,学生感到的压力就较小,成就需要就较高。看来“学习压力”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家长的态度,看他们对子女的态度是积极的鼓励还是消极的否定,反过来,子女对他们的态度感觉又是如何(在这个研究中,我们更重视独生子女的感觉而非家长的表述)。然后在下一篇里,我们再谈家长态度与学习压力的关系。

  从自由填答和与独生子女谈话的情况看,爱、理解、信任、鼓励是独生子女最希望获得的,尤其是当他们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到家中的时候。他们对“温馨家庭”、“温暖家庭”、“快乐家庭”的主要解释也是要有“爱”、“理解”、“信任”和“鼓励”,我们统统称之为家长的积极鼓励态度。大部分独生子女对“家长积极鼓励态度”的感觉情况不错,但也发现,独生子女选择“爱”、“鼓励”和“理解”之间的百分比相差较大,比如89 3%的孩子选择“妈妈很爱我”,而选择“妈妈很理解我”时,百分比就降到了48 2%,请看表4.4.1。

  表4 4 1家长的积极鼓励态度(N=3262)

  题目             非常符合

  我爸爸很爱我      81.9%

  我妈妈很爱我      89.3%

  我妈妈总是鼓励我  56.9%

  我爸爸总是鼓励我  54.1%

  我爸爸很相信我    54.2%

  我妈妈很相信我    54.8%

  我爸爸很理解我    36.6%

  我妈妈很理解我    48.2%

  我妈妈为我感到自豪28.9%

  我爸爸为我感到自豪31.6%

 这张表格清楚地表明了“爱”、“鼓励”、“信任”、“理解”、“为孩子感到自豪”几者之间的百分比的差距。它至少显示出两种差距:

  第一种差距,从“爱”、“鼓励”、“信任”、“理解”到“为孩子感到自豪”的百分比越来越低。高达80%以上的孩子感到了家长对自己的“爱”,但是,一到“鼓励”和“信任”,百分比一下就降到了55%左右,说明部分家长还不太习惯鼓励、信任自己的孩子。而“理解”的百分比则更低一些。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只有“爱”,而没有“理解”。至于“为我感到自豪”的父母,已不足1/3。这说明,80%以上的家长能从物质生活上关爱孩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爱确实也能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但更深刻的爱,即从精神上理解、鼓励孩子或对孩子表示信任的父母,尤其是能为孩子感到自豪的父母,就相对较少。一位独生子女的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种差距:“我承认,我的父母很爱我,但他们不能理解我。”

  第二种差距是母亲与父亲的差距。我们看到,除了“为我感到自豪”一项,父亲“爱”、“鼓励”、“信任”和“理解”孩子的百分比均低于母亲。特别是在“理解”方面,父亲比母亲低11个百分点。看来母亲对孩子的爱更周到细致,而父亲只“笼统”地为孩子感到自豪。当然有这种“自豪”比没这种“自豪”要好得多,但是,爱孩子不仅是母亲的事情,也是父亲的事情,父亲应该设法增加对孩子的鼓励和理解。

  我们再看独生子女对家长消极否定态度的体验,如表4 4 2。

  表4 4 2家长消极否定的态度(N=3272)

  题目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合计

  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                    24.9%           15.5%       40.0%

  家长总不让我做想做的事                21.6%            5.7%       27.3%

  家长经常不尊重我                      10.7%            4.0%       14.7%

  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      24.5%           13.3%       37.8%

  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                   9.7%            5.3%       15.0%

  家长限制我交朋友                      15.9%            4.9%       20.8%

  家长总是斥责我                        14.2%            3.2%       17.4%

  家长经常威胁我                         4.7%            1.8%        6.5%

  家长经常打我                           7.1%            2.5%        9.6%

  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                35.3%           19.5%       54.8%

  在这张表格里,最突出的项目是:54.8%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引起了独生子女们的反感。家长夸奖别人的孩子,出于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为了刺激自己的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耻;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赶紧追上好学生;有的纯属向自己的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家长的夸奖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报刊上经常登载一些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妻子比丈夫的,有的妻子不断地对丈夫说:你不如谁有本事,你不如谁有钱等等,结果导致了离婚。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你的学习不如谁,你的长相不如谁等等,那么,这个孩子会多么沮丧!当然,他不能与这个家庭“离婚”,但这种心理伤害就已经形成了。不是说家长不可以夸别人的孩子,而是说夸别人孩子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鼓励孩子做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尊。比如,可以这样夸别人的孩子:“你看,他这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这就是一种鼓励的态度。但这样夸别人的孩子则是绝对不可取的:“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9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

  这张表格的大部分题目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高度控制,如: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40%;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如钢琴、英语、计算机等),37.8%;家长总不让我做想做的事情,27.3%;家长总限制我交朋友,20.8%,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15.0%;家长经常不尊重我,14.7%等。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更专心地学习。而做这种高度控制的原因是: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权利主体,有独立的人格,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以家长的名义剥夺他的独立人格和选择的权利。正是在这一点上,部分独生子女与父母形成了冲突。

  至于“打孩子”、“斥责”和“威胁”,我们认为是一种极度否定态度。持极度否定态度的家长百分比更低,但由于独生子女人口基数大,1%的比例也可造成较严重的问题。比如“打孩子”一项,样本中1%的家长经常打孩子预示着现实生活中60万家长(如果城市独生子女总数是6000万的话)经常打孩子,样本中的9.6%则预示500多万家长经常打孩子,还不算偶尔打孩子的。不仅是数量问题不可忽视,而且问题的性质也比较严重。打孩子、威胁孩子属虐待行为,而家长虐待孩子已被《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为违法。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这种极度否定的态度将导致儿童的人格障碍。

  总之,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消极否定的态度,这样才能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22
发表于 2010-3-18 15:50:43 | 只看该作者
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23
发表于 2010-3-18 15:50:5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样解释人格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我们从独生子女的外部行为,来看独生子女的道德表现、个人兴趣等,又通过专门的测量,来看他们心理内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击性需要等)、自我接纳程度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调查中,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或总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认知需要非常强烈;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性格,经常感到别人对自己不重视,或好像自己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认知需要被视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被视为人格障碍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类似这些都是人格的内容,它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24
发表于 2010-3-18 15:51:03 | 只看该作者
v我们怎样解释人格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我们从独生子女的外部行为,来看独生子女的道德表现、个人兴趣等,又通过专门的测量,来看他们心理内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击性需要等)、自我接纳程度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调查中,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或总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认知需要非常强烈;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性格,经常感到别人对自己不重视,或好像自己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认知需要被视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被视为人格障碍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类似这些都是人格的内容,它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25
发表于 2010-3-18 15:51:06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26
发表于 2010-3-18 15:51:14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等一会

  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是取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因素,而延缓满足就是锻炼一个人自制力很好的方法之一。从孩子小时候,就该寻找合适的机会,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1 等一等

  孩子的有些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可以等一会再满足他。如孩子有点口渴想喝水,这个要求当然是可以马上满足的,但是有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说:“水有点烫,我们等一下好吗?妈妈帮你吹,一会就能好。”让孩子试着等待几分钟,这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却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等待。等到孩子大一点,就可以逐渐延长这种等待,如夏天孩子喜欢吃冰淇淋,但又不易多吃,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吃多了要肚子痛,不舒服的,所以一天只能吃一支,你今天已经吃过了,再等一天,等到明天你就能吃了哦!”让孩子有希望,延缓满足他的要求,既不会伤害孩子,也锻炼了他的耐心。

  2 通过努力获得

  在延缓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而你也觉得这个玩具可以买,这个时候不用马上冲到商场买回来,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这个玩具,但妈妈有个小小的条件,那就是你要每天坚持自己刷牙,如果你能坚持一周,妈妈就买给你。”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好处,首先,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其次,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第三,能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都是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想要达到目的就要努力争取。

  3 跟着计划走

  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锻炼孩子耐心和自制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节约”。如给孩子一盒糖果,告诉他,每天只能吃多少颗,如果他做到了,吃完这盒还会继续给他买,如果不按要求做,就不再买了。通过这样的安排,看孩子能否很好地按计划行事,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4 根据年龄延缓满足

  不同年龄的孩子,欲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求,考虑延缓的时间,逐渐提升孩子的耐心和自控能力。要想让延缓满足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能做到的,难度要合适。符合孩子的年龄,孩子才能经受住考验,得到满足,自律性越来越好;但是如果不符合孩子的年龄,孩子可能根本不能顺从你的要求,变得脾气暴躁,或者变得刻板、不够灵活、墨守成规。适当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能让孩子的耐心、自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做得过火了,或过于强迫孩子,就会压抑他的性格,剥夺他正当的乐趣。

  不论是婴儿时期还是幼儿阶段,延缓满足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各个细节中。不过,若是孩子身体不适或是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动时,最好不要这样做,等孩子恢复了健康与活力,或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了,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比较恰当,因为身体是否健康和情绪是否稳定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
27
发表于 2010-3-18 15:51:33 | 只看该作者
父母的态度很关键

  孩子渐渐长大,在学习与教养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适时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孩子吵着要大人拿玩具或是请求帮忙的时候,常常因为家长立马满足孩子,而让孩子觉得这是必然的,既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也学不会等待,难怪很多父母自嘲自己是“孝父”、“孝母”。

  孩子是否能适应延缓满足,父母的态度是关键,那在生活中该如何教导呢?

  前后一致的态度

  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成为父母后,才开始学习怎样当父母的。孩子的成长有许多不同的阶段,而每一成长阶段的宝宝,需求当然不一样,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态度也要一致。如果父母前后的态度不一致,让孩子觉得大人的原则和态度总是变来变去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渐进式方法取代强硬的规定

  大人都知道,孩子做什么是要教的,不是天生就会的。现在的父母常常为孩子设想的太周到,两相冲突的情绪,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事物要求上;一旦不能顺利延缓宝宝的需求,就会出现不耐烦的强硬态度或是投降的消极成全。其实良好的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养成的,很多孩子一开始都会不适应,一次一次慢慢地让孩子习惯会更好。如奖励记点、口头表扬等等,都可以引导孩子自动自发地完成,并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不愉快的情绪,不让等待变成孩子见的战争。

  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关怀

  延缓满足并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因此,当孩子出现需求的时候,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如果要求合适,但可以等一会再满足的,那就让孩子等一会,如果他做到了,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强化孩子学习的动力。

  看看这些时候家长怎么做?

  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哄?

  对新生儿来说,最直接的表达要求的方式,就是哭,但家长常常不知道宝宝到底为什么哭,所以在宝宝开始哭的时候,他们只有马上冲上去抱起孩子哄他,孩子一哭就马上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吗?

  新生儿的要求多半很直接,就是用哭声告诉爸妈他们需要得到关照。当然,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爸妈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尿布湿了、不舒服了、摔倒了等原因,爸妈当然要立即解决,不然会让孩子觉得非常难受,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但是有些情况下则可以让宝宝稍微等一会,如有时候宝宝只是单纯的肚子饿,在给孩子泡奶粉期间,不防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等待。可以给孩子喝一点开水,和他说说话,让宝宝知道,一会儿就有奶喝了。这样不仅能让宝宝学会等待,大人也能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不致手忙脚乱。此外,家长的态度也是延缓满足中十分关键的地方,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可以不急不徐地告诉宝宝:“等一下,妈妈马上就来了。”“宝宝乖,你看妈妈放好这个玩具就来抱你了。你等一会会哦!”“看,牛奶已经冲好了,妈妈再拿个小毛巾来你就能喝了。”在不影响宝宝正常生活的情形下训练宝宝,是最理想的方式。
28
发表于 2010-3-18 15:51:35 | 只看该作者
父母的态度很关键

  孩子渐渐长大,在学习与教养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适时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孩子吵着要大人拿玩具或是请求帮忙的时候,常常因为家长立马满足孩子,而让孩子觉得这是必然的,既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也学不会等待,难怪很多父母自嘲自己是“孝父”、“孝母”。

  孩子是否能适应延缓满足,父母的态度是关键,那在生活中该如何教导呢?

  前后一致的态度

  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成为父母后,才开始学习怎样当父母的。孩子的成长有许多不同的阶段,而每一成长阶段的宝宝,需求当然不一样,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态度也要一致。如果父母前后的态度不一致,让孩子觉得大人的原则和态度总是变来变去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渐进式方法取代强硬的规定

  大人都知道,孩子做什么是要教的,不是天生就会的。现在的父母常常为孩子设想的太周到,两相冲突的情绪,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事物要求上;一旦不能顺利延缓宝宝的需求,就会出现不耐烦的强硬态度或是投降的消极成全。其实良好的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养成的,很多孩子一开始都会不适应,一次一次慢慢地让孩子习惯会更好。如奖励记点、口头表扬等等,都可以引导孩子自动自发地完成,并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不愉快的情绪,不让等待变成孩子见的战争。

  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关怀

  延缓满足并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因此,当孩子出现需求的时候,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如果要求合适,但可以等一会再满足的,那就让孩子等一会,如果他做到了,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强化孩子学习的动力。

  看看这些时候家长怎么做?

  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哄?

  对新生儿来说,最直接的表达要求的方式,就是哭,但家长常常不知道宝宝到底为什么哭,所以在宝宝开始哭的时候,他们只有马上冲上去抱起孩子哄他,孩子一哭就马上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吗?

  新生儿的要求多半很直接,就是用哭声告诉爸妈他们需要得到关照。当然,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爸妈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尿布湿了、不舒服了、摔倒了等原因,爸妈当然要立即解决,不然会让孩子觉得非常难受,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但是有些情况下则可以让宝宝稍微等一会,如有时候宝宝只是单纯的肚子饿,在给孩子泡奶粉期间,不防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等待。可以给孩子喝一点开水,和他说说话,让宝宝知道,一会儿就有奶喝了。这样不仅能让宝宝学会等待,大人也能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不致手忙脚乱。此外,家长的态度也是延缓满足中十分关键的地方,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可以不急不徐地告诉宝宝:“等一下,妈妈马上就来了。”“宝宝乖,你看妈妈放好这个玩具就来抱你了。你等一会会哦!”“看,牛奶已经冲好了,妈妈再拿个小毛巾来你就能喝了。”在不影响宝宝正常生活的情形下训练宝宝,是最理想的方式。
29
发表于 2010-3-18 15:52:2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不乖乖吃饭怎么办?

  有时候孩子不乖乖吃饭,跑来跑去要大人追着喂饭,或者正好在看精彩的动画片,不愿意离开电视去吃饭,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先乖乖坐下来吃饭好吗?因为吃完饭后我们要出去玩一会,不好好把饭吃完就不能出去了。”或者说:“动画片吃完饭也可以看的,但是如果你现在不乖乖吃饭,妈妈就不让你看动画片了。”让孩子知道,即使等一会,他也能达到目的,得到想要的满足。

  孩子如果不愿意坐下来用餐,千万不要追着孩子跑,用奖赏代替处罚,用诱导代替恐吓,是帮助父母让宝宝乖乖听话的好办法,千万不要用强制的方法或斥责的语言来逼迫孩子。孩子不愿意乖乖吃饭,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吃饭,只是吃饭和动画片比起来,后者的诱惑更大,父母应该让孩子一件一件地完成事情,如先吃饭再看电视,而不是有了更大的诱惑,就马上抛开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坏习惯形成了,将来难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立即给孩子买这个玩具吗?

  孩子看中了某个玩具,吵着要买,但是他现在的年龄玩这个还不合适,你是为了哄孩子开心马上买给他,还是让他等一等?

  这个时候也是延缓满足的最佳训练机会之一,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现在不给他买的原因,也可以答应将来的某个时候给他买,如跟他说:“宝宝,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滑板车,比较危险,等你再长大一点,到了你生日的时候,我们就来买好吗?来,我们拉勾,到时候一定买。”这个时候孩子多半都会答应,充满憧憬地等着生日的来临;但也有的孩子不依不饶要马上买,家长可以“威胁”一下孩子:“妈妈说了生日就买的,要是你现在不听话,生日的时候妈妈也不会买。”让孩子明白,有时候耐心的等待,会换来更好的结果,冲动反而会让事情更糟糕。

  结语

  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时,父母总是为了孩子考虑很多,但是往往忽略了延缓满足,让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生活能力的培养上,也应该用辅导的方法,让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帮助前,有机会先想一想自己能做些什么。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冷静处理事情的态度。让孩子等一会,让他在等待中学习和思考。
30
发表于 2010-3-18 15:52:36 | 只看该作者
唠叨也是亲子关系的杀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