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721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起冲突家长别插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8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唯一的孩子从降生那一天起就被成年人团团围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办,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乖孩子,给他身边的成年人带来欢乐。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其他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家长的焦虑往往成倍增加,因为父母们突然发现,这个肉嘟嘟的小宝贝,居然不懂社交礼仪!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还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邻居朋友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他认生、害羞、怯懦、自私、没有礼貌……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我们教,他就会的。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克制自己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解决矛盾的冲动。
  这时,我们不妨向动物学习学习。小狮子打打闹闹时,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趴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打断了幼狮练习生存技巧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毫无作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从他降生第一天开始的,他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练习,所以,我们怎样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样跟别人打交道。我们怎样处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
  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
  对于儿童的社交活动,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孩子受欺负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太谦和了,别的孩子抢他的玩具还打他,是不是该教他谁要打你就打回去,谁抢你的玩具你也抢回来,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着谁抢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训他,甚至教训对方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必须抢打争斗,不教育他这些不行,他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他谦让别人,别人不谦让他呀!
  由于我们社会大环境所致,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家长们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谓世界“险恶真相”。
  孩子尚处于分辨善和恶的朦胧状态,如果我们教给他一套怀疑一切、锱铢必较的作为,他成年后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呢?谁还敢跟他来往呢?如果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善良的环境,他成年后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会主动去做善良的事情,他会下意识地寻找并且吸引同样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会排斥那些不善良的东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识别“恶”就不那么难了。
  如果我们过早地教习孩子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恶了,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让孩子对世界充满恐慌。
  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4:17 | 只看该作者
当下,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唯一的孩子从降生那一天起就被成年人团团围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办,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乖孩子,给他身边的成年人带来欢乐。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其他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家长的焦虑往往成倍增加,因为父母们突然发现,这个肉嘟嘟的小宝贝,居然不懂社交礼仪!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还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邻居朋友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他认生、害羞、怯懦、自私、没有礼貌……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我们教,他就会的。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克制自己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解决矛盾的冲动。

  这时,我们不妨向动物学习学习。小狮子打打闹闹时,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趴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打断了幼狮练习生存技巧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毫无作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从他降生第一天开始的,他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练习,所以,我们怎样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样跟别人打交道。我们怎样处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

  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

  对于儿童的社交活动,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孩子受欺负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太谦和了,别的孩子抢他的玩具还打他,是不是该教他谁要打你就打回去,谁抢你的玩具你也抢回来,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着谁抢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训他,甚至教训对方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必须抢打争斗,不教育他这些不行,他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他谦让别人,别人不谦让他呀!

  由于我们社会大环境所致,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家长们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谓世界“险恶真相”。

  孩子尚处于分辨善和恶的朦胧状态,如果我们教给他一套怀疑一切、锱铢必较的作为,他成年后会怎样对待这个世界呢?谁还敢跟他来往呢?如果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善良的环境,他成年后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会主动去做善良的事情,他会下意识地寻找并且吸引同样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会排斥那些不善良的东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识别“恶”就不那么难了。

  如果我们过早地教习孩子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恶了,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让孩子对世界充满恐慌。

  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给了他一把做人的金钥匙在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应该关心孩子自我能力的提高,要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他出主意,更不可以教唆孩子实施暴力,否则,不仅会使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还有个别的家长,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别人发生冲突了,会这样教训孩子:“他打你了?打你几下?明天一定要打回来,再多打几下。”这是很失败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关心孩子自我能力的成长,要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他出主意,尤其不要出这种简单地教唆孩子实施暴力的主意,这样做,不仅会使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会认为只有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们自我创造的解决问题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一个活动中,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给小队捣乱,没有人能管的了他。那天正好赶上他的弟弟过生日,结果这个小队就在操场上准备了一些花冠和礼物,还准备了手抬的轿子。奏着生日的音乐抬着弟弟在操场上转了一大圈。他的弟弟从来没体验过这样的生日,非常受感动。哥哥一看这样,觉得自己再调皮捣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以后就慢慢地融入到小队集体中了。那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就是因为这个小队所有的孩子都关心他,关心他的家人,导致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再捣乱就没脸面对集体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宽容的力量。家长要教会孩子宽容,使他懂得解决问题要从自己宽容的心开始。

  当孩子哭着诉说在学校有人欺负他,作为家长会有何反应,是去找学校投诉还是直接找欺负他的孩子理论,抑或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合理解决。这里有几条建议。

  第一,了解孩子的真实愿望。

  有很多时候,孩子跟家长诉说他的遭遇,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情绪,孩子需要你的倾听而并不是替他摆平。孩子跟你说:“妈,今天有人打我了,他特讨厌,他老打我。”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了解他是真的希望你替他出面去把这件事情解决,还是只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

  第二,不管什么情况都要表达关爱。

  因为,孩子只有在觉得无助时才会找到家长倾诉,家长这个时候就要表达你对他的关心:“真的?怎么回事啊?”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一般都比较谦虚,大概会说:“跟人打架肯定是你不对,你怎么招惹别人了?”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觉得特别委屈,所以,家长要表达你的关爱,要传递感情,这是第二个建议。

  第三,让孩子知道你是支持他的。

  所谓的支持并不是说家长要帮孩子去跟同学打架,而是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只要他发出求救,父母就会从情感上、道理上给他以支持。

  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如果遇到问题、遇到危害,背后有家庭这个坚实的后盾。

  第四,告诉孩子你相信他。

  家长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可以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暗示,它可以加速孩子的成长,让他的决定更为理性。

  第五,在与人相处方面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支持者。在关于孩子怎样交友的问题上,有很多家长容易犯一个错误,家长总会说:“我希望你跟谁好,不希望你跟谁好,某某成绩那么差,你不能跟他一起玩。”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交往,但是不要去干涉。孩子选择朋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在他交往的过程中要给他辅导,比如说孩子交了一个学习成绩较低、纪律也不怎么好的孩子。单纯的制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怎么样跟这样的孩子交朋友,让他学会怎样不受负面影响,并用正面的东西给朋友以积极影响。

  因为,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身边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要遇到一个不成功的,或者某一件事、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人,都要敬而远之吗?所以,家长不能给孩子强化这个观点,不一定只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也不可能让自己总是呆在“无菌”的环境里。

  应该告诉孩子,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同学应该首先看到他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然后针对他的学习成绩差,要鼓励孩子跟他一块商量,为他提供帮助,看看他为什么成绩差,这样学习和生活上结合起来,好朋友就可以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才是交朋友要讲的互利精神。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指导孩子怎样跟伙伴交朋友。除此之外,在交友方面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示范,不要忽视家长的交友过程对孩子的影响,你用来与人交朋友的方式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交友指导太重要了,如果你的孩子会交好朋友,能够有好的朋友关系,他就会很快乐,他未来的生活就很顺利,否则的话,他就会经常为这件事苦恼。孩子能够会交朋友,他就掌握了快乐人生的一大秘密,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后,家长应对孩子说出的几句话:

  (1)你已经长大了,我相信你有能力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这件事。

  (2)想要发脾气时可以先喝杯水,或做10次深呼吸。

  (3)无论怎样,动手打人都是错误的。

  (4)孩子,无论何时我都会支持你,但绝不会偏袒你。

  (5)我相信你可以决定是否和他继续做朋友,但你要知道,不能因吵架而为一个人定性。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4:4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之间起冲突家长怎么办?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4:53 | 只看该作者
 提问: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生冲突往往不可避免。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回答: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很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不放心让他独立解决问题,常常包办代替。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和失败,并在感悟中成长。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与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现象,有破坏性作用。实际上,冲突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机会。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将孩子们分开。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代为处理。对孩子们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正所谓“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也可亲历一次失败,这也是一种积累。当看到孩子同伴间发生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孩子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暂时冷处理,切忌从孩子的一时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他产生对立,导致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来说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能使孩子形成安全感,这有助于孩子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应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说教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孩子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做,但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应从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入手,并示范教授一些解决冲突的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他们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只有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5:17 | 只看该作者
 提问: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生冲突往往不可避免。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回答: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很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不放心让他独立解决问题,常常包办代替。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和失败,并在感悟中成长。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与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现象,有破坏性作用。实际上,冲突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机会。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将孩子们分开。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代为处理。对孩子们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正所谓“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也可亲历一次失败,这也是一种积累。当看到孩子同伴间发生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孩子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暂时冷处理,切忌从孩子的一时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他产生对立,导致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来说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能使孩子形成安全感,这有助于孩子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应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说教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孩子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做,但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应从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入手,并示范教授一些解决冲突的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他们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只有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5:25 | 只看该作者
个性强的孩子和伙伴难相处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5:3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没有年龄相近的兄郊姐妹, 个个是家里的“小太阳”,家用人对他们无一不百依百朋,逐渐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的个性,任性而自私,稍有不满就打发雷霆,心里没有别人, 这样的孩子是很难与小朋友相处的。

  而且,现代家庭住宅朝单元结构式发展,每家自成天地,邻间之间很少来往,孩子的交往天地太小,大多有点孤僻,心胸狭窄,和别的孩子在一起自然就显得有些不“合群”。

  其实,孩子格外盼着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而家长也应该为此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互相帮助,把自己酌东西零给小朋友玩,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电视机、高级玩具,这些都无法取代孩子们在一起的乐趣。尽管有时他们会闹点小矛盾,,但这并不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反而可以教会他迁让、宛容。心胸开阔。

  另外,可以请孩子的小朋友们到家里来玩,不要伯乱,不要撮心这会妨碍自己的工作和休息,应该为孩子作出一点韧性,让他俩在一起交谈、游戏。当他们发生摩擦时,不要侃袒自己的孩子,耍帮他们分析情理,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这样。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就会其乐融融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5:52 | 只看该作者
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5:46:02 | 只看该作者
通常,孩子到了3、4岁该进入幼儿园学习了,但不久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常常拿幼儿园的规矩来对付他们。进幼儿园后,孩子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绝对的、无可比拟的地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听话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称“我们老师说……”。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要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从而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 

  家长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万一幼儿园的规矩和家里的规矩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为孩子立规矩。调查显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规矩灵活运用的,对他们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其他可以选择。有人曾作过调查:让3岁以下(含3岁)的孩子根据颜色来区分物体,结果只有3岁的孩子完成任务,接着当要求3岁的孩子按照形状来区分物体时,结果他们仍然以颜色来划分区别。只有到了4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变认知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具有灵活性。 

  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食物人园,家长就不必再为此犯规。甚至连糖果都不要让孩子带进幼儿园。 

  家长必须弄清,家庭规矩与幼儿园规矩冲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跑来关掉电视,他们会说:“现在该休息了,幼儿园老师说晚上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矩对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儿童教育专家重申,家长必须和幼儿园齐心协力,根据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规矩办事。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这会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动。规矩为孩子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准备。(于悦/编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