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起冲突家长别插手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0-3-18 15:54:55 | 只看该作者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

  当我们过分地呵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家长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溺爱的关心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

  家长要给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理性地认识、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各种生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第一,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的能力

  家长要教会孩子独立理性地选择社会价值。

  由于网络化传播的发展壮大,现代社会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得超乎人的想象能力。网络和其他各类媒体对参与人员的要求不一样,其他的媒体要在媒介上发表言论,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以外,还有上级主管的约束。而在网络上,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各类信息丰富多彩,家长没有能力去约束,也做不到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过滤一遍,孩子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东西和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入手教会孩子基本的价值观念,让孩子掌握选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第二,对制度价值接纳的能力

  社会适应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接纳制度价值的能力。家长总觉得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家庭的事。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他提出,每个阶段人们都得完成六到十个任务,如果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人就会发展得很顺利,跟社会的关系就会很融洽,随之而来,生活也将十分的快乐。如果完成得不好,这个人的发展就会很不顺利,跟社会之间就会形成冲突。

  这个美国人在六到十二岁的发展任务当中标明了一条,就是要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团体的看法。

  我们发现,美国社会实际上在非常努力地对孩子进行美国制度和美国价值教育,但他们选择了一个人文的角度,让你明白,人在一个社会环境当中生活,就必须要接受它的制度与价值,能够接受的话就会感觉到快乐,如果不能接受,就会在生活中处处受阻,生活自然也就不能快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认同制度价值,因为,对本国制度的适应和认同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适应和应对规则的能力

  道德不是简单讲道理,家长经常会跟孩子说:“你一定要勤俭节约,你一定要诚实守信……”其实,道德不仅仅是理念,道德还是能力。

  道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社会当中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是一种规则能力。

  我们总爱把道德看成是一个人的素养,比如有个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我们不会说他没有卫生习惯,而会说他没有社会道德,把他的所作所为跟他整个人的素质联系起来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现在社会当中,道德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当中表现出来的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

  有一次,我正在给一些地方官员上课,教室后排坐着的一个人想要从教室出去,他没有从教室的后门走出,而是选择从讲台上我的身后绕出门去,要是以前的话我会想:“这个人真没素质,基本的礼貌都不懂。”但是现在,我不会那样想了,而是会这样想:“真的替他感到悲哀,一位地方官员,为什么不具备现代社会公共场合必备的道德规范能力呢?”

  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多换几个角度去想,其实,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有一些规则是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所以,家长不要觉得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是过于严厉的要求,你是在给他一种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也是在强化他的生存能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应重视4个关键:

  (1)要教孩子学会识别诱惑。

  (2)教孩子勇敢地说“不”。

  (3)让孩子明白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是全然不同的。

  (4)教孩子少去不安全的地方。
42
发表于 2010-3-18 15:56:27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孩子的生存本领和安全意识
43
发表于 2010-3-18 15:56:5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保证上天对自己永远眷顾,让灾难永远远离自己,我们能做的只有树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让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

  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一瞬间,我们失去了很多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孩子、可亲的朋友。想到那一刻,任何人都会感到痛心。但是在这场天灾中,却有一所幸免于难的学校。

  学校叫桑枣中学,桑枣中学的校长叫叶志平。

  在这场灾害中,很多中小学校成为一片废墟,很多正在上课的中小学师生都没能脱险逃生,然而,紧邻重灾区北川县的乡镇中学、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全校2300名师生没有一人在地震中受伤或者遇难的奇迹。

  这不是天灾的疏忽,也不是它的手下留情,而是桑枣中学为自己赢得了生命。

  5月12日下午,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在教学楼里上课。当他们感觉到大地的震动时,各个教室里的学生们立刻按照老师的要求钻进课桌下。第一阵地震波过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立刻进行了快速而有序的紧急疏散。在地震发生后短短1分36秒左右的时间里,桑枣中学的2200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已经全部安全地转移到了学校开阔的操场上。

  可以想象,他们秩序井然、训练有素的样子。

  而这场奇迹的创造者正是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

  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的学生就在叶志平的要求下,开始进行一种安全疏散演习。除此之外,他还连年累月地想方设法加固学校的教学楼。他把楼上原来华而不实却又非常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了轻巧美观而结实的钢管栏杆,又对整栋楼动了大手术,重灌水泥,加粗承重柱……正是对教学楼的加固使得在地震发生时教学楼岿然不动,给学生疏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此,桑枣中学也留下美名,它被称“史上最牛校舍”,而校长叶志平也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网上纷纷发表评论表示对叶志平的敬重,有一位叫“白云洞人”的网友评论说:“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升学率再高也不如学生的安全重要。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人都没有了,谈何高素质?建议一切重视升学率的学校,首先重视学生安全,平常多进行安全教育,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

  汶川大地震让我不由得一阵阵心酸,这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而这,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启示!从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听到桑枣中学的例子之前,你的答案是什么?在此之后,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人们的思想里总是有些东西根深蒂固,犹如大树的树根,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大脑。不管什么时候,分数永远是大家眼前悬着的那根胡萝卜,孜孜以求,而全然忘了最根本的安全问题。桑枣中学的奇迹不就是源于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吗?在这种意识之下,才会采取种种保护措施。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不光要重视学习、重视分数,更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因为,只有人活着才有学习的可能。

  所以,不要再想孩子只需要学习,安全由家长来负责,因为最关键的时刻,可能你不在他的身边;也不要再想安全没那么重要,因为危险也可能就在他们身边;更不要想孩子还小,不明白自救的概念,因为桑枣中学的孩子们证明他们可以做到!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向孩子隐瞒这个世界上存在危险,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着陌生人走,不想他们被奇怪的味道迷昏,不想他们站在倾斜的墙下,不想他们去很远的朋友家……不想他们受到可以避免的伤害,就要开始教育他们,把那些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新闻读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许多危险,但危险也是可以避免的。

  可以想象,在汶川地震中,有多少孩子因为只知道站在原地哭喊,丧失了最宝贵的逃命时间;又有多少孩子因为一时的恐慌,走错了逃生的方向,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教育不只是学习,家庭教育更不只是提供一个看起来温馨的成长环境。家长教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出自己的保护,独立地生活和发展。让桑枣中学的奇迹,也保护着我们的孩子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