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 (略)
第二章
有爱才有家
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孩子人格健康形成和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一个人是否有幸福的人生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童年有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在当今中国,孩子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家?
在优酷网看到一段视频——《爸妈快回家过年》,短片记录了在贵州山区的一个小村子,十来个孩子在一间破败的小教室里上着语文课,幸好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还有老师的呵护。老师为每个孩子整理帽子,移好课桌。孩子们问老师,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脸上却流露丝丝忧愁。另一头,孩子们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面对高昂的路费、拥挤的列车,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回家过年的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来劳务工的增加,字典里多了一个名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面打工,租住在拥挤不堪的城中村的农民房里,吃着最便宜的盒饭,一角钱一角钱攒着以成就孩子读书的梦想。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留守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等亲友照顾,一年到头也见不了父母几面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问题儿童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激增,体现出来的特征是孩子没有自信、严重自闭,长大后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与社会有效沟通。前段时间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十多个年轻工人中,多半拥有此种人格,我们在议论工厂管理严苛的同时,员工心理的脆弱也不容忽视。倘若经济的发展要用一代或两代孩子的健康成长来换取,这样的代价又有谁能承受?
而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那些有着所谓的隐形翅膀的孩子们,比起农村的留守儿童幸福太多,一边吃着麦当劳,一边听着MP3,衣食无忧,就读于软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拥有优越物质生活的他们就真的幸福吗?
当今社会,大部分城市父母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把自己的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工作,孩子则被交给电视、网络、保姆或者长辈。很多孩子虽然父母双全,但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也就成了准孤儿。家很大,却没有属于他们的一个温暖角落。
在小区里见到最多的是这样两种风景,一种是外国父母加上他们的几个孩子,其乐融融。有的孩子躺在婴儿推车里,有的孩子依偎在爸爸怀里,有的孩子则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散步。另一种风景是坐在婴儿车里的中国孩子由保姆、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推着,而他们的爸爸、妈妈,此时也许正在四处讨生活。
父母角色缺失的家,还叫家吗?研究表明,一个没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比起一个由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交际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指数都低一些,如果希望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样的家才称得上有爱和温暖呢?很简单,一个不需要很华丽的地方,有爱就行;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有自由的空间就行;一个不需要太多精美玩具的地方,有成长的故事和游戏就行。
什么时候,父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一个有爱和温暖的家?
|
|